English

白衣天使缘何“转业”

1999-02-09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自90年代以来,卫生系统出现了医生离职现象,尤其是年轻医生弃医从商的不少。是什么原因促使苦读医书的白衣天使们纷纷自动离职呢?

辛苦与清贫
目前医务工作者的辛苦与清贫尽人皆知,再加上其它种种的不如意,从医人员难免感到自我价值失落。年轻医生,更难在神圣的救死扶伤与物质上相对贫乏的巨大反差中找到平衡。

以北京友谊医院为例,儿科共有大夫50多名,30岁以下的年轻大夫占20%,却承担了日常工作的一半以上。全科每天有500个病人,出诊大夫12个,主任就占了5个,主治医师3至4个,剩下1—2个年轻医生要看40%的病人。除此以外,每4天一个夜班,常常连续昼夜工作,年轻医生承担了极辛苦的工作,收入却并不对等。一个普通门诊挂号费4元,自己一分得不到,1个月收入千余元,相反一个主任门诊挂号费10元,主任可提5元,加上其他收入,着实令年轻大夫望尘莫及。

三级甲等的北京朝阳医院改革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医院内不同科室之间忙闲不均,同一科室内也是有人超负荷工作,有人闲着没事。传统的“五年一晋升”的医生晋级制规定,医生一旦评上高级职称,就可以既不上夜班又不出普通门诊,医院内固化的人员流动机制造成高年资大夫越来越多,人浮于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工作重担往往压在年轻大夫的肩上。这种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论资排名的倒金字塔型人员构成导致了医院运转困难,也加剧了低年资大夫心理的不平衡。

现供职于中国医药集团公司的王占山先生曾是某军区医院的外科大夫。他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转业”是为了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据说这也正是年轻医生纷纷跳槽的主要原因。

自我价值没有实现
如果只是工作辛苦收入稍低也许还可以忍受,但医术上没有机会获得提高,就让一些有志气的年轻医生感到无法忍受。

王占山先生告诉记者,他1990年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心脏外科研究生,做课题时参加手术永远只能拉钩,连病人心脏都看不到,就这样一个星期也只有1次“学习机会”。毕业后到胸外科,他又是年资最低的,其他医生多是留学回国的博士、硕士,而且比自己大5—6岁,主任就5个,手术还是一周1—2次,自己根本出不了头。

友谊医院的一位大夫说,医生也是科研工作者,可医院的科研经费比较少,即使有点科研项目也轮不到年轻大夫搞。一方面晋升要学术论文,另一方面又没机会搞学术。我也不想干了。

权益缺少保障

医务工作者从事的也是一种服务工作,但是,医生的权益又由谁保障呢?

1994年,北京安贞医院儿科大夫被侮辱性殴打致精神失常;1996年,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大夫袁晓培被病人家属用啤酒瓶打烂眼眶,缝了50多针;1997年,友谊医院儿科大夫被病人家属追打,该女医生不日后辞职到一家医药公司作销售;1998年,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一女医生值班时被病人家属掐住喉咙,几近休克,事后仅得到200元赔偿……

尽管此类事件仅属少数,但影响之恶劣却波及到了每个闻听者,大概这在客观上也起到促使一些医生痛下转业决心的催化剂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多的不尽人意,才有了所谓“自我价值实现”的转业风潮,而成百上千家医药公司意外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许多昔日想也不敢想的高级人才,这些医药公司用的也不是什么高招,无非是高待遇的吸引。

回扣没有了

就像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自古难题一样,很难说清是先有高额回扣还是先有转业风。反正回扣给转业和没转业的医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触动。

1999年,卫生部开始着手治理高额回扣,宣布医药分家已成定局。医院内某些医生过惯了以药养医的舒服日子,一旦医药分家,该如何是好呢?同时,大夫从医院得到的平均收入会下调,回扣也就没有了。1999年医疗机构改革紧锣密鼓地展开,医院人事分配制度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切都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转业”现象。

医院竞争加剧

据卫生部负责同志说,由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定点医院制度,每一个参保职工可选择若干合标准的定点医院就诊。这种情况会促使医疗机构之间在服务质量、态度、价格、信誉等方面竞争加剧,有的医疗机构将可能被无情地淘汰,这就意味着会有一批医生下岗、转岗。

医药界人士向记者介绍,卫生事业多年积淀下来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目前已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

最突出的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资源相对过剩,效率下降。从1980年以来,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全国约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近80%的城市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供大于求的矛盾使大医院病床空置,医生无事可做。比如北大医院1995年员工就有2000人左右,大夫与病床的比例显然过剩。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进行,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一包到底的制度被逐渐取消,看病得自己掏腰包,就诊病人逐渐减少,卫生资源就相对过剩了,这就是为什么前些年看病住院得托人才行,而现在到医院随时挂号随时看病,病床也不用等。

据一份调查显示,卫生部门县及县以上医院每个医生的平均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数均呈下降趋势,病床使用率也在下降。1997年与1989年比,平均每个医生日诊疗人次由5.5下降为4.6,住院床日由2.1降到1.4,病床使用率由88.7%降为67.4%。

与大医院僧多粥少的局面相反的却是中、小医院医生少、水平低,亟须大量高水平的医生充实力量。同时为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卫生部决定建立健全医院和社区的双向转诊制度,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

转业好去处

据说,大批的社区医院将要建立,家庭医生也会发展起来,这就意味着将有大批医生转向社区和家庭。

朝阳医院于1998年开始了内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有60人被内部分流,3名主治医师低聘为医师,1名医师转岗,有3人去社区从事急救医疗。在目前不可能大量减人的情况下,朝阳医院首开双休日正常就诊的先河,又与基层医院合作开展社区急救,每日更有200人次医务人员走进病人家庭开展社区医疗服务。

除此以外,据有关人员预测,保险公司将是医生转业的又一好去处。

保险业是被誉为21世纪中国最具潜力的行业,在寿险公司中大量需要核保、核赔的医学专业人员,我国目前只有10家左右的寿险公司,随寿险公司的增加,公司规模的扩大,这方面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而从目前寿险公司的待遇、环境来看,也是医务人员愿意转向的地方。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